濮阳市油田第六中学关环2021年4月20日写于河南师范大学校园
仲春时节,樱花浅语,疏影横斜,如朝霞满天,映红了师大校园。我们走进河师大的校园,聆听大师讲座,如沐春风,在这个生机盎然的春天里,感受着心灵的滋养。
在师大附中,一块写有“诚敏和华”字样的巨石赫然矗立在校园中央,想必这象征着师大附中是学子梦想的初始,未来的基石吧?而我们老师呢,应当就是那刀劈斧凿的能工巧匠,将一块块璞玉雕琢成为其最精致的模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有一井水,更要有一潭活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师大,大师,就是我们的活水之源,用心汲取,充电筑梦,正当其时。
余映潮,仅这名字就已是如雷贯耳了,更何况是要现场聆听学习,心中早已是怀有一份敬仰,一份惊喜,一份忐忑,总觉得高山仰止,我辈何及?但,真的一切都那么平静,平等,平和地发生着,短短两天学到的何止是一点点?余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对于我们来说都是至宝!余老师的话音虽不铿锵,但自有他的分量,清晰而抑扬顿挫地敲击在我的心坎上。倾听着,感叹着,这哪里是一位已近耄耋之年的老人?这分明是有着一颗火热的奉献之心的耕耘者、奋斗者,穷尽一生耕耘在教育的沃土之上。钦佩余老师的敬业,唯有热爱才会沉迷陶醉,乐此不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余老师此次的教育之行至今已离家一月之多,奔波在十几处地市,做了“不记得有多少”的现场评课与讲座,不累吗?不想家吗?为了中国的基础教育,大师无怨无悔! 我们追光而行,遇见最美的教师——余映潮。
余老师的专业水准也是令我惊叹,无论怎样复杂的一篇课文,经过先生的解读,瞬间就条分缕析,清楚明白,只有对教材烂熟于心才能够如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而这背后应该是无数遍潜心研读,反复揣摩的真功夫!五十岁走进课堂,用实践蹚出一条教学改革之路,这需要勇气与担当。坚持二十五年笔耕不辍,坚持二十五年亲自授课,手把手带徒,这需要热情与真诚。依我看所有的一切为的是让更多的教师成长起来,为的是让更多的学生遇见名师。
跟随余映潮老师新乡工作室的两天活动,观摩了八节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受益颇多。印象最深的就是余映潮老师开创的“板块式教学法”,先是由新乡工作室河师大附中的六位年轻教师执教六节课,课题分别是《台阶》、《壶口瀑布》、《登勃朗峰》、《山水画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卖炭翁》,每两节课后余老师进行现场点评课,最后余老师又亲自执教《老王》、《一滴水经过丽江》两节课,并进行了专题讲座。
余老师的新乡工作室本次活动主题是:1.利用课文的教学资源设计学生实践活动;2.语文教师“语言学用训练”和“课文精读训练”。教学理念是:五个技术要领,提取教学资源,设计及实践活动,运用板块思路,进行主问设计,着眼集体训练。五个细节要求是:坚持利用课文,克制碎问碎答,减少平俗手法,注意选点深入,重视语言积累。师大附中老师的这六节课都是“板块式阅读教学法”的实践应用,板块式阅读教学法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角度安排几个“板块”式的教学活动,几个板块形成教学流程。这种“块状”设计,着眼于学生活动,着眼于集体训练,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人人都有课堂收获。每个板块的学习活动都紧紧围绕一个主问题进行,学生自主学习之前,教师都会给出示例,让学生有范本可以参考。
观摩这六节课之后,还是深有感触的。六位教师都非常年轻,但基本功都非常扎实,课堂语言简洁流畅,很有书面语言的质量,这也是余老师强调的,教师一定要提升课堂语言质量,避免碎问碎答碎说,减少师生个体间拖沓交流。焦晓东老师的《台阶》板块活动三,微话题评点,如围绕父亲的笑、父亲的脚、父亲的坐等来赞写法,很有组织学生实践活动的牵引力。李园园老师的《卖炭翁》板块活动安排有序而不失变化,教学细节生动而不失严谨,教学语言规范而不失亲切。活动一“朗读”,教师对何为“读得准确”“读得好听”“读得有味”一一做了解读和示范,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逐步读出了效果,并且是全员参与的集体训练,可见老师的引导、问题设计非常贴合学情,人人有收获。活动二“品析”,活动三“微写”,也是设计巧妙,学习效果非常好。
而余映潮老师执教的《老王》更是见证了语文泰斗驾驭教材的非凡能力。余老师设计的三个活动是:以词语“三轮”带篇,以“铺垫”手法带篇,以“送鸡蛋香油”的事件带篇。活动一的话题是:“三轮”一词作用丰富,通过它能了解到什么?带出了对老王身世、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诸多凄苦处境的交代。活动二话题是分析运用了“铺垫”手法的情节,了解对主要事件所起的作用。活动三话题是结合全文尤其是“送鸡蛋香油”的事件,理解“愧怍”。余老师整节课没有任何琐言赘语,大量的时间是组织学生思考,关键难点点拨,让我感受到大繁至简的大师教学风格。
精彩的讲座《做优秀的学科教师---个人专项研究篇》告诉我们,成为优秀的教师要:一练研读教材的本领;二练高效教学的本领;三练专项研究的本领;四练动笔写作的本领;五练读书学习的本领。而专项研究就是要找准视点小、内容深,例证丰富的专门话题研究,即微型研究。余老师强调在成为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应该多次经历这样的小专题研究。我非常认可余老师的观点,唯有做到小而精,积攒得多了,才能做到大而全,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师余映潮,一定是几十年坚持小视角的教材研究,才会有今天的大视野教材驾驭能力!
短短的两天,大大的收获!再加上前一周在师大的省名师培训课,几位教授分别从教师健康心理维护、师德建设、教师职业素养、师生和谐沟通等方面阐述了精辟的观点,大量的学校实例加以佐证,让你不得不佩服这些老师的老师不仅能引经据典做学术,还能信手拈来举事例,个个都是学生喜欢追捧的“网红”教师!卜彩丽老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课向我们展示了未来智能课堂的模样,它的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延展性,早已打破了传统意义的教室、课堂的概念,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压力与紧迫感,科技何以赋能教育?未来,怎样才是一节好课?这些问题值得每位教师思考。再次想起马云的话:“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加油,起航!
最后借用一句话总结此次新乡的名师培训感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