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学生”的三个层次“善待学生”
时间:2016-04-29 作者:张强推荐 点击:
次
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理应追求的崇高境界。我认为,它包含三个层次。
第一,行为上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言语上不痛斥或讽刺学生。这是善待学生的第一层次,也是最基本内涵。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身体、心理都不太成熟,容易冲动,缺乏理智,这就决定了他们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过失”或“错误”。作为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这一点。在处理学生犯错过程中,必须把握好自己的言行,掌握住自己的分寸。如果教师行为粗暴,方法简单,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讽刺挖苦学生,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学生首先是“人”,有自己的“自尊”和“人格”。一位教育家说:“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心理学表明,只有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才最有利于接受老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管、卡、压,有时候在个别人身上也可能奏效,但却是管理方法中的下策。
第二,积极、热情的教学态度。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实践,是“善待学生”的第二个层次,也是较高层次。有人认为,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投入程度似乎与“善待学生”没有关系。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引路人,教什么,怎样教,要达到什么目的,完全在教师的操作之下。一个善待学生的教师,始终会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来考虑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常常会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和恶劣心情。但如果走上讲台,就必须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能让这种坏情绪和坏心情流露出来,从而影响自己教学水平的发挥。课前也许你在哭,但课上就要笑;课前也许你在恨,但课上你就要爱。克服外界干扰,消除心理障碍,始终以积极的教学态度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是教师 高素质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善待学生”的重要体现。
第三,教会学生“做人”是“善待学生”的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境界。教育是塑造人的系统工程,这就决定了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要有计划、有组织、多渠道、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人品”教育和培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美丑观、金钱观等,并注重对学生兴趣、意志、耐力、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能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我们的学生也许学习成绩不太好,但至少是懂事理、求上进的人。当前,在家庭“实惠论”、社会“向钱看”等不良氛围的冲击下,学校的“理想”教育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做人”教育绝对不能放松。
善待学生,就是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就是要求教师积极、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实践;就是要教会学生乐观、向上、进取、冷静的处世态度和与人为善、团结协作的做人准则。惟此,才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原载《中国石化教育》(山东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