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六中学
联系我们|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 页 > 师德交流 >

油田教育中心关于加强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的意见

时间:2017-10-16      作者:教务处      点击:
为进一步深化油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范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巩固和教学评价实施质量控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教学计划,编写规范、实用、易操作的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准备相应教具,为教学实施做好准备。
(一)制订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宏观安排。教学计划分学期制定,内容包括学期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完成教学目标的措施和教学进度等。教学进度要写清周次、日期、课题等。学期教学计划由备课组长组织备课组全体教师讨论研究,在新学期开学前确定,教学进度表附在教学设计(教案)本前面。
(二)规范备课程序。备课的基本程序分个人初备、集体共备和个人精备三个环节。备课须超周进行。
1.个人初备是集体备课的必要准备。集体备课之前,教师个人要充分了解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为集体共备做好准备。
2.集体共备是备课的重要形式,分为校内集体备课和跨校集体备课。校内集体备课由本校同学科或同年级同学科教师进行,本校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负责组织,固定备课时间,一般每周开展一次;跨校集体备课由同学科教师跨校进行,由教研片区中心校学科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负责组织,原则上每学期不少于三次。集体备课实行主备课人负责制,主备课人需提供教学设计简案。集体备课要认真解读课程标准(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分析学情,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重点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形成教学共案(教学共案要保存纸制或电子稿),并做好备课记录。
3.个人精备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学情和教学资源,体现教师个人教学特点,进行精细化教学设计的过程。集体备课后,任课教师依据教学共案进行个人精备,形成纸质教学预案。
(三)编写教学预案。教学预案是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必要前提和准备。教学预案内容包括课题、课型、课标要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教学后记等。
进行教学设计既要遵循基本程序,更要注重过程内涵,重点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确立课标在确定教学内容主题、界定教学内容范围、制定教学目标、培养学科素养等方面的统帅和指导地位;二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在呈现处理教学内容的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设计检查指导。学校要成立业务校长任组长,教务主任、各科教研组长参加的教学设计检查指导小组,负责学期教学计划制订和教学预案编写的指导、集体备课情况和教学预案检查工作。开学前检查学期教学计划及超前备课教案,学期中每月至少检查一次教案,并及时把检查结果和指导性意见反馈给教师。
二、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活动。课堂是教学实施的主渠道,一般由新课导入、新课学习、课堂小结、反馈练习等几个相互联系、前后衔接的基本环节构成。课堂教学由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方法手段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学实施就是优化这些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教学的基本素材及信息资源。教学是将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经验,联系现实,贴近生活,创设具有实际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教学情境。将学科知识嵌入真实情境中,从联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优化教学内容。
(二)优选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指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设备、工具、媒体等媒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科学选用教学手段,合理选择实物、图片、图表、模型、仪器、录音、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媒体手段优化课堂教学。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手段时,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媒体特点、师生双边活动的需要,使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有效整合。课件的制作和运用,要体现科学性、直观性和实效性,力避学习内容的简单“搬家”,力避用课件主导教学过程。
(三)优化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深度参与,主动发展的过程。教师要依据学科特点,灵活运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在体验中建构知识,提高能力,发展学科素养,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优化师生行为,重点处理好如下问题:
1.问题设置要体现启发性、指向性和层次性,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成教学目标。
2.组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角色明确,分工合作有序。学生能认真倾听和积极表达,深度参与学习活动。
3.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生成,指导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进程,鼓励学生质疑。
4.讲解要有针对性,抓好两个关键:一是讲解要精。遵循“三讲三不讲”的原则,“三讲”为讲重点、讲难点、讲疑点;“三不讲”指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学生能合作学会的不讲,超越学生实际理解能力的不讲;二是讲解要清。使用普通话和规范的学科语言,讲清思路、方法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5.对学生的评价要有针对性和激励性,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保护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6.新课学习结束,要结合板书,对学习过程进行梳理总结。系统归纳教学内容,强调重点,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提升认识。板书设计和书写要科学、工整、简明、条理。
(四)加强督导检查
1.建立规范的听课评课制度。听课评课是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师业务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彼此取长补短,研究反思教学,促进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业务副校长和教导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同时兼任教学工作的不少于20节),任课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学校教务处每学期期中和期末各检查一次听课记录,及时向教师反馈情况,做好存档。
听课后要评课。教师个人自主听课听后即评,教研组有组织的集体评课每月不少于一次,学校组织的大型评课每学期不少于两次。
2.学生评教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形式。实施学生评教前,要制定科学的评教标准。评教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透明运作。小学三年级以上,以召开学生座谈会和填写“课堂教学评价表”的形式评教,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
三、教学巩固    
教学巩固的主要方法是及时复习和作业练习。及时复习是巩固学习内容,克服学习遗忘的重要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良好习惯。作业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复习后练习,先巩固后作业。
1.精选作业内容。依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创编或选择作业;作业设计和选择要兼顾知识的复习巩固、拓展延伸和运用探究的层次性,避免单调、重复。
2.丰富作业形式。作业布置要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灵活采用书面作业、口头背诵、口语交际、实际操作、综合实践、小组合作式主题探究等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作业。
3.控制作业总量。严格控制作业的数量和难度,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书面家庭作业总量分别控制在1小时、1.5小时、2小时之内。提倡分层布置作业,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对作业的选择性。每学科只允许配备一套与具体教学内容和进度相匹配的练习册。
4.重视作业批改。原则上要求全批全改,要注明批改日期、写好评语,做好批改记录。倡导作业批改主体多元化,灵活运用组内批改,组间互改,同桌对改,自我批改、教师指导性抽批、面批等各种批改形式,提高作业批改的有效性。
5.强化作业讲评。作业反馈和讲评要及时、精当。教师要及时归纳、研究分析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认真做好作业批改后的讲评,共性问题集体讲评,个别问题单独交流。对作业中存在的错误应要求学生及时订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认真规范地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6. 注重批改检查。学校教务处对学科教师作业批改和讲评的情况,每月进行一次检查(抽查)总结;每学期进行两次优秀批改展评。学期中开展一次有关作业情况的问卷调查,认真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7.加强作业设计与评改研究。学校将作业设计与评改的研究纳入日常教研,开展以作业创编设计,作业批改与讲评为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提高作业创编设计、批改分析、讲评反馈等技能。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借助某种检测形式,由一定测试主体实施的对教学效果的判断和测评,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形式注重多样化,纸笔测试性评价、口头表达式评价、实验操作性评价等相结合;评价主体注重多元化,实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评或和互评)、家长评价等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学评价是教师为评价主体的以纸笔测试为主要形式的检测。要定期进行课内检测、单元(章节)检测和学业水平检测,反馈测评教与学的效果,及时发现教与学的成败得失,促进教师和学生改进教与学的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内检测。课内检测是检验和诊断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课内检测应采取预习性检测、巩固性检测等多种形式。课内检测当堂进行和完成。
(二)单元检测。单元检测属于教学过程中阶段性的诊断测试,在单元教学结束后及时进行。
1.单元(章节)授课结束后,文化学科要统一使用学科单元检测题及时进行单元检测;其他学科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形式进行检测。
2.检测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批改,科学统计,做好诊断性分析,总结检测得失,认真讲评。针对普遍的疑难问题、重点问题教师可再次进行矫正性测试。教师要建立单元检测成绩档案。
    3.单元检测合格率小学不低于95%,初中不低于90%,高中不低于85%。
(三)学业水平测试。学业水平测试,是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重要措施。通过对检测数据的分析,发现和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对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学业水平测试根据学科特点和检测目的,可采用笔试和非笔试方式,一般在期末或学段课程全部结束后,由教育部门或专业测试机构统一组织进行。
严格控制校内检测的次数,杜绝各种低水平、高密度的低效检测。
1.期末学科学业水平检测由教育中心根据需要负责有关年级及科目的命题、测试组织、评卷(抽评)、学生答卷信息和成绩反馈。
2.任课教师及时统计分析学生成绩、总结教学得失,针对性制定教学改进措施。
3.期末学科学业水平检测小学合格率不低于95%,初中不低于90%,高中不低于85%。
五、实施要求
1、实施教学过程质量控制同校本教研和跨校联片教研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质量控制各环节落实校本教研和跨校联片教研各项制度,充分运用校本教研和跨校联片教研机制,使三者共通共融,有机结合。
2、充分发挥中心教研室和各教研片区在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中的组织和引领作用。根据不同学段和学科实际,学科跨校集体备课由中心教研室和教研片区分别组织,原则上每学期不少于三次。中心教研室和各教研片区做好统筹计划,明确各学科跨校集体备课的主备学校和具体负责人,灵活选用线上线下多种组织形式,鼓励和提倡利用互联网、微信群、视频会议、公共邮箱及其他公共网络平台实施跨校集体备课。
3、加强检查和考核评价。学校和片区是实施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的主体,要切实履行职责,落实制度,切实做好本校、本片区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落实检查和考核评价工作。教育中心把教学过程质量控制意见实施情况作为专项内容纳入对学校进行年终综合考评体系,并把考评结果作为对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作为学校、片区和教师评优评先、晋职、奖励的重要依据。
4、学校、片区和中心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和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善控制办法,保证教学过程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整体效益。
            
首 页 |学校简介 |文明六中 |党团园地 |师德楷模 |学生榜样 |小荷文学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