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推荐:尊重学生内心的热爱
时间:2014-12-27 作者:李燕 点击:
次
现在很流行成功学,但我们通常会发现:那些五花八门的“成功法则”之间往往相互矛盾。可见,成功是无数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但没有标准模式。上海教育2014年8月份专辑,以《他们都曾是孩子:大人物们的成长录》讲述了17位成功人士的成功经历,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一点。这些大人物中有些人很早就确定自己未来人生的走向并坚定不移,比如美国著名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小时候就迷上电影并时刻梦想前往好莱坞;而有些人则在多个领域兜兜转转,很晚才找到能让自己闪光的事业,比如美国历史上首位黑人女国务卿赖斯,小时候,梦想成为钢琴家;中学,为有一天成为奥林匹克花样滑冰选手努力训练;但后来,发现这些都不是自己的天赋所在,最终,在大学受一位教授的深刻影响,步入国际政治领域。所以,我们不能说,只有坚持才能成功,有时候放弃或许更为明智。这些大人物成功的原因大相径庭,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不同,他们的头脑、性格、家庭、经历都独一无二,但他们都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如果说,这些大人物们的早期成长经历大体上有什么共同之处的话,从教育角度上看,他们都有幸遇到尊重孩子内习意愿的长辈或老师。
提到爱因斯坦,有一种说法很流行:他在学校里的表现很差劲,还有那个著名“丑陋小板凳”的故事。其实,这不是事情的全部,德国人写的爱因斯坦传中提到:整个小学期间,爱因斯坦的学习都比较好,一年级考试成绩是全班第一,只是不喜欢体育运动,别的孩子在外面疯玩时,他躲在家里看书、思考。而他的母亲很早就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或许有一天会成为一个教授。于是,他的父母没有强迫他出去玩耍、社交,而允许他安安静静的幻想。同样地,日本漫画家手冢治虫在自传中提到:小时候母亲任他喜欢看漫画,为他买很多漫画书,还为他读漫画,战争时期,手冢治虫画漫画遭别人唾弃并被多次批斗时,中学时代的美术老师挺身而出为他辩护:“你,一定可以凭借漫画出人头地”。我们要学做这样有智慧的教育者,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捍卫孩子内心的热爱。
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功,都可能成为栋梁之材,我们不应该被那些所谓的“成功法则”所桎梏,认为某些特定类型的人才能成功,每个学生都是一朵花,一朵独一无二的花,或许美丽、或许典雅、有的灿烂、有的清新……我们教育的责任就是要尊重学生内心的热爱,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可塑之才,尊重、信任他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搭建广阔的舞台,引领他们体验成功、成长,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使他们“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成为最理想的自己”。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一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教师这个职业让我们时时刻刻面对着几十名学生、几十个家庭以及数倍于学生的更多的家长,他们犹如一面面镜子,将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喜怒哀乐、是非正误,全都显现出来。这时,我们既要彰显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又要坚守高尚的职业伦理,永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