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中华老师参加教科研学习有感
时间:2023-08-23 作者:阮中华 点击:
次
叶澜教授曾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的工作20次重复”。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成长至关重要。根据新课改指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有效实施课程的关键,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是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个人成长的助推器,更是教师教育科研的一项重 要内在要义。
8月21日很荣幸参加了濮阳市教育局组织的濮阳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综合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的线上培训。在这次学习培训中我聆听了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杨跃教授和来自河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的王晋副院长的精彩讲座,给我以深刻的启发与思考。听完这次讲座不仅让我了解了作为没有经验的青年教师如何开展教学研究和怎样做好教育科研,而且也欣赏了一些优秀的教育研究论文案例。
在上午杨跃教授的讲座中,我主要学习了三大方面:1.为什么做研究?2.做什么研究?3.如何做研究?
杨教授就第一个方面提出了:基础教育要从“有质量”向“高质量”发展,并强调在提倡终身学习的社会大环境下,作为人民教师更应该首当其冲做“终身学习”型教师。同时也阐述了两个关于教师学习与成长的隐喻:“剥洋葱”和“踩着高跷走路”。
所谓“剥洋葱”就是要经历从表层逐渐剥开直到洋葱心的过程,通过经验评估、反馈和批判性反思、获得到概念转变、习得具体学科知识,再接着内化为教育思想,像剥洋葱边剥边流泪似得,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和不适,但仍不会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擦干泪,继续剥!是啊,在这漫长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必定会遇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困难,教师一定要边学习边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踩着高跷走路”即是教师要始终走自己的路,无论是高校教师传授的理念也好,还是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巧也罢,都只是辅助性工具。“踩高跷走路”难免会不稳,但熟练后就变成了一项技能(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普通人做不到的技艺、技巧)都需要不断地实践和创造性的品质。
此外,教师的经验总结和思想升华离不开写作。一般常规的教科研论文的形式,包括工作经验总结、教学案例、教学设计、习题分析。所以,教师在写教科研论文的时候,要注意观点新、角度新、问题新、素材新和方法新。文章不能老生常谈,要体现出教学新理念、新课程、新方式、新见解,思想观念的更新尤为重要。内容要针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敢于提出新的挑战。研究的内容和形式要先要善于用其他科学的新思想、新方法来研究。教学要吸收临近学科的研究成果作为借鉴,课题既要符合客观实际,也要有实用价值,又符合发展的方向。正所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总之,教师应该从平常的教育教学的细节入手,通过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不断进行教学实践、经验反思和积累,再通过撰写论文、进行课题组研究等,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通过此次学习,我会将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力争从“教书匠”转变为学习者、思考者、研究者。
杨教授教会了我们如何创作有价值的论文。首先,论点要正确、鲜明、独到、精辟;论据要科学、真实、逻辑严谨;论证要透彻、深刻、理性升华;其次论文结构要严谨、有序、围绕中心。最后结论必须是序论中提出的、本论中论证的、水到渠成得出的答案。要首位贯一,成为一个严谨、完善的逻辑构成。在结论中最好还能提出本课题研究的遗留问题或者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及可能解决的途径,写论文最忌论证不充分而妄下结论。
通过这次宝贵的线上培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教师做教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学会了怎样做好研究,写好论文。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每个一线教师都应该提升专业判断力、丰富实践智慧,使教育经验理性化,教育经验学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