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六中学
联系我们|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 页 > 师德楷模 >

王花冰经验材料:《“双减”背景下如何以研促教打造魅力课堂》

时间:2022-08-28      作者:王花冰      点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辅导负担,“双减”政策应运而生。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如何教研才能打造魅力课堂,做到减负增效,已然成为任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一道命题。接下来,我将与大家分享一下物理组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如何教研的。
  一、了解学生学习物理的现状 从根源处思考
  请各位老师回忆一下,在之前当我们集体备课时,是不是较多地关注了教材而忽视了学生;关注教材又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点的分析和落实上。例如,就某一节课而言,老师们比较关心: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什么、中招考试对该内容的知识考查要求是怎样的、常见题目类型有哪些;包括我们书写教案时,关注的重点依然是课堂上的“讲”:内容如何讲得清楚、题目如何讲得精彩、重点怎样强调到位、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一切似乎都是在为教师课堂上的“完美表演”而准备,对于学生的“学情”却置若罔闻。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若不去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不去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再“好”的备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以物理为例,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能过多的强调理论输出,且不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在对相应知识是否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方面关注不够;关于实验探究教师往往代替学生进行验证性的实验,而没有过多的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根据经验合理猜想、小组合作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并评估等进行探究性实验,这些原因直接导致了学生感觉物理难学且实用性不够,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基于上述现状,我们调整了备课方案:在备教材之前务必了解学生关于该知识的前概念都有哪些;在备教材中更要研究这些前概念---充分利用前概念中的有利因素,强化物理概念的学习;对于前概念中的不利因素,采用不同方式(如: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实验验证、概念同化、比较鉴别等方式)合理将前概念中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促进物理概念的学习。比如,在学习《压力的作用效果》时,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有这样的前概念:由生活经验可知,滑雪时要穿上滑雪板,否则双脚易陷入雪中,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若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再大些,压力的作用效果就更明显。基于这些前概念,我们在学习该版块知识时就大可放手,只需把重点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即可,我们是这样做的:请同学们思考:①根据生活经验,你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②该实验需要采用什么物理方法?③若让实验现象更明显,需采用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施力物和受力物?④你能否根据自己选用的实验器材按照确定的实验方法,简述实验步骤并总结实验结论吗?问题一出,学生们就按照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学生实验---代表分享---师生评价的模式进行了,非常省时、高效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接下来,再说一个将前概念中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的例子:还是本节知识点,在学习“压力”这个概念时,因学生常常看到生活中某物体有多重,它对与它接触的面的压力就有多大,因此很多学生认为“压力就是重力”,这是一个错误的前概念,怎样引领学生扭转认识,转化为科学概念呢?我们是这样做的:就以学生原认知举例---把一重物用胶带使其固定在一个长塑料直尺中间,学生看到因重物受重力作用把直尺压弯了,物体越重,直尺被压得就越弯,接着让直尺一端不动,缓慢抬起另一端,学生发现在逐渐抬起的过程中直尺的弯曲程度越来越小,因整个过程中重物与直尺的接触面积均相同,直尺被压的形变程度越来越小就可得出在逐渐抬起的过程中压力在慢慢变小,而整个过程中物体所受重力并未改变,此时学生已经动摇了“压力就是重力”这个观点,趁热打铁,让学生通过画把物体分别压向竖直墙面和水平天花板的压力与重力的示意图,从力的三要素来区分压力和重力,学生就较深刻的理解了压力与重力的区别与联系。举上述两个事例其实想表达的是:若注重“备学生”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收放自如、详略得当、高效有趣。我们组申报的课题《基于前概念的初中物理力学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正在进行中,上半年整学期恰好是力学部分的学习,我们的每一节课都是基于学生的前概念、原认知进行展开的,学期末由学生成绩可见效果还是可以的,关于接下来的热学、电学、磁学的学习,我们依然会先备学生。
  二、集体教研中的“粗备”与“精备”
  集体备课是平等、民主、互助、开放的交流活动过程,我们不搞“一人备课,大家 “享用””的模式,每人都是主角,提前布置备课内容,每人都得准备(但不需要精致的课件)需准备内容:基于学生的前概念、依据课程标准,本节课设置几大版块、课本上的顺序是否需要调整、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准备采用什么方式加以突出、本节课的难点有几个、如何突破、依据学习目标设置怎样的课堂练习等等。当集体备课时,先由主备课人发言,其他伙伴与主备课人观点一致的不需再说,若与主备课人观点不一致,各抒己见,然后组内经过讨论(或者在向苏老师和赵老师请教后)达成共识,形成实施教学的基本思路,这就是我们组所谓的“粗备”。
  接下来,由主备课人按照“粗备”中达成的共识进行课件制作,当然,此时的课件并不是最终的课件,当该课件制作完成后,我们进入“精备”环节,从课堂导入的方式到每个环节间的过渡、从每个版块设置的问题是否合理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能否达到预想的效果、从每个环节预计的时间到课堂练习的选择等等都要再次研究确认。在此过程中,同组的伙伴们有的从网上搜集各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图片、动画、视频;有的利用身边物品制作实验教具或者录制相关实验视频等等,最终呈现出上课前所需要的课件。例如,在准备张美真老师的先行课《认识浮力》时,关于探究“气体的浮力”,在“粗备”环节我们打算做这样的实验---运用杠杆平衡,第一次杠杆左端是充满气的篮球和不冲气的气球,右端挂上适当钩码让天平平衡;第二次实验时把气球球针插入篮球中让篮球内的部分气体跑入气球内,右端钩码不变,位置不变,但杠杆不再平衡。这种实验方案从理论上绝对没问题,但在我们具体实验时,发现把气球球针插入篮球后,杠杆一下子就因不平衡倾倒了,学生有的还未认真看就结束了,若想再次实验比较麻烦。所以我们在“精备”环节更改了原方案:继续使用充满气的篮球和不充气的气球,但用电子称代替了杠杆,先把充满气的篮球和不充气的气球一起放在电子称上,让学生读出示数,接着把气球球针插入篮球,让学生再次观察电子称上的示数并思考相关问题。举上述事例,我想表达的是一节较成功的课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反复打磨、精益求精。
  三、课后教研尤为重要
  若认为备课主要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并把形成教学思路与实施方案看作是集体备课的主要目的,也意味着活动的终结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在课堂实施前,所有的环节都是教师心中想象的课堂,虽然大多数预设都是正确的,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只要学生的思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他们就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见解、总有一些思维碰撞超出你的预期,所以对于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反思、教后“回头看”、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与评判、教学的得失总结等显得尤为重要。
  以物理中的先行课为例,每位老师(包括经验丰富的苏老师和赵老师)在讲先行课之前都会结合同组人的建议、精益求精的制作课件、反复试课及时调整。物理教研中的评课环节是我们组人最喜欢的部分,初次加入物理组时可能有点不适应,因为我们很少评价优点。大家都知道别人评价我们课堂的那些优点,是不是都是我们课堂设置中非常用心的部分,既然我预判了你的预判,这些优点我都不必再放心上。(当然,有时也会多说优点,比如领导在的时候)我们更喜欢听优点之后所说的“但是”,因为这些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与思考,利于我们不断成长与进步。
  另外,每节先行课我们都会进行录制,以录像课的形式积累相关教学资源。先行课上完后我们都会及时写出教学反思:回顾教学设计形成的轨迹,联系课堂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书写自己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应对策略”,感触各自的困惑与迷茫,反思存在的不足,分享成功的经验等等。
  关于集体备课的有效实施策略我们会继续认真思考、积极实践、努力探索,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首 页 |学校简介 |文明六中 |党团园地 |师德楷模 |学生榜样 |小荷文学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