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我想先说个小序曲吧: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和几个文联的朋友成立了一个读书小组,每周要读相同的书,然后完成几千字的文字作品,在每周一次的聚会上,大家都要畅谈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朗读自己的作品。这一段日子大约有六、七年,极其单调几乎是与世隔绝的,流行了什么歌曲上演了什么电影,我一无所知。但也正是这段日子的交流与共享,为我搭建了一个个人进步的平台,成为我生命中最丰富最沉静的一段经历。说这个小序曲,只是想告诉大家:今天我绝对不是介绍经验,只是想与大家交流共享假期阅读《第56号教室的的奇迹》这本书的一点体会,以求共同进步。
这本书我读了两遍,七月初读完第一遍时,我最大的感触最大的收获甚至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中的一句话: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当我得以静心深入的走近美国的传奇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的世界,我就忍不住为他所叹服,他能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他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给他提供捐助的人也不计其数。他的事迹轰动整个美国,而且还被拍成纪录片,他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但他仍然坚守在他的56号教室,证明着一个人能够在最小的空间里创造出最大的奇迹……
在他的生命历程中究竟是什么主宰着他驱使着他,又是什么感动着我震撼着大家呢?
我要接着说说书内的话:
第56号教室的孩子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这一切奇迹的谛造者就是我们书中的主人公——雷夫•艾斯奎斯老师。这位心灵的导师,他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技巧,以及人格、信念的培养。他用简单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终身阅读”、“亲手劳作”、“以运动为本”等课程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立刻实践,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样实用。此外,与铁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则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优异的教学质量,孩子个个谦逊有礼、诚实善良。这样的成就,追根溯源我想应该是
其实不能否认,任何时候,教育都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开发出属于自己的智慧。只有一个对学生充满期待的老师,才能教育好一个班级。在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主人
现在我想再说说书外的话:
我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大家去杜朗口中学观摩学习。回来后,学校让我发言谈谈感受,当时我说过一句话:我们学的不是它的模式,而是它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今天读完这本书,我还是想说,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
毛主席他老人家曾经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人无论身处什么时代,他的价值追求就决定了他的思维的深度、站立的高度和眼界的广度,从而也标定了他的生命质量。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学习,因为读书虽然不可以让时光倒流,让一切选择重来,但至少可以让我们把握现在。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也重获了一种精神,一种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做到理想化的精神。因此我们需要用一生的阅读来滋润并生长我们的智慧,培养并壮大我们现有的这点儿精神!
男人要读点书,因为你们的双肩一头挑着物质,物质是家庭的基础。一头挑着精神,婚姻没有精神的交流,日子一定苦不堪言。在座的每个男士可能都有自己的世界:爱体育的有自己的运动世界,爱音乐的有自己的艺术世界,爱书法的有自己的审美世界,甚至爱茶的有一个茶世界,爱酒的有一个酒世界。但要让这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晶莹剔透,还得读书,只有读书, 你才能获得一个认识上的高度,站在这个高度上,你才能发现一种精神一个天地,你才能拥有并坚守着它。
女人也要读书,读了书可能才会有看问题看生活看人生看爱情看婚姻看男人的高度和智慧。再说,男人们如果有了智慧,你不读书麻烦不就大了去了吗?
最后我要说个尾声:
前几天在座的一位朋友给我打电话:陈,《第56号教室的的奇迹》这本书看完了吗?有什么感受?我说:读了一遍,书中有无数个亮点让人怦然心动,值得借鉴,但总觉得
当一个人有了这么一点儿精神时,再理想化的境界都不会那么遥远、空洞,接近它丰富它,不管它实现与否,都成了一种迫近的实在的快乐和智慧。而这种豁然开朗的快乐和智慧,不仅会改善我们的工作,重要的是它一定会重塑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人生!
最后一句:以上体会纯属个人杂感,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特此声明。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