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六中学
联系我们|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 首 页 > 师德楷模 >

历史成绩很出色,课程标准细把握

时间:2012-08-30      作者:霍秀云      点击:

霍秀云老师谈学习新课程标准体会:学习《课标解读》,(准确把握教材,转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上学期末,学校下发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感觉有一些收获,向大家汇报一下:

一、学习《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

1、学习《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有助于教师更准确把握学科知识体系  

每一学科都有它的知识体系,分析和构建学科知识结构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所不及的,教师对学科知识体系把握透彻准确,讲解到位,有助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学段的学习,架构起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并注意各个学段的区别和联系,也就是本学科分为哪几个板块,各板块由哪些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也是中考的重点所在。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或自己的探索、或其它教学参考资料的观点积累了这部分知识,但未必完全准确。而《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的“课程内容解读”部分准确地或者说权威地分析了学科知识体系。例如我们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大板块。中国古代史体例编排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即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中国近代史又大体围绕晚清时期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的兴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主线和经济、社会与文化教育的历史主题而展开的。中国现代史的课程内容标准又涵盖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改革开放新时期重要历史节点和阶段。同样世界史也有它明确的知识结构。每个历史发展阶段都有它重要的学习要点,《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的“课程内容解读部分”分析的非常到位,体现出新课程标准的“要点突出, “点” “线”结合的理念,这也是教学评价中的重点所在。

2、学习《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有助于助我们更透彻理解重要知识点。

有些重要知识点无论是《课标》、教材还是《教参》的表述都停留在一个深度,而中考对这些知识点的考查往往教深。《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这本书中的“课程内容分析”部分对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分析比较深刻、比较到位。

比如2010年有一道中考题是“分析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对政权的影响”,它是对“大运河开凿的影响的一个侧面的考查”对“大运河开凿的影响”这一问题,课本和《教参》都只讲到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影响,我在课堂上也仅从经济和文化交流的角度分析。而《课标解读》的表述是:“隋代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但由于隋炀帝统治残暴,滥用民力,最终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盛极一时的隋朝灭亡。”对比后可见,《课标解读》的表述是比较科学和全面的。

再如:世界古代史部分的《汉谟拉比法典》,《课标》要求是“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对其影响课本和《教参》都仅描述为“是世界现存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对这个问题到底分析到哪个深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就明确要求教师在讲课时,须指出成文法的出现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其客观化、规范化和公开化有利于实现司法的正义,这就对《法典》的地位和影响作了进一步的解读。类似这样的问题,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分析不到位,绝大多数的学生依他们的认知水平是不能感悟出来的。所以我感觉,学习《课标解读》的“教学内容解读部分” 能帮助我们更透彻理解重要知识点。

 3、学习《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有助于教师解决疑惑问题。

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比如我们历史学科中的“古代埃及文明”和“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编排问题。古代埃及文明的产生稍晚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但课本内容编排、其他学术资料都把古代埃及文明的内容放在前面,为什么?课标、课本、教参都没交代,我读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才明白,大概与古代埃及历史较长、留下来的史料也更为丰富有关,类似的例子还有,不一一描述。

二、学习《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有助于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

仍以我们历史学科的教学为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强调要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宗旨,充分体现育人为本,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我们也非常清楚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我也明白从教学方式上,教师要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并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我也一直努力去尝试,例如引导学生观察历史地图、图片、设计表格、分类整理历史知识、积极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等,但我知道我做的还很不够。原因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归到教学内容太多、课堂时间有限,我们的学生人数太多不好实施等客观原因。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解读》中“教学活动建议”部分,我受到一定的启发,我们完全可以大胆的进行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来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例如学习《中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这一课时的“北京人的发现”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捏北京人的头部和面部,孩子们谁都想捏的更逼真,所以利用这个心理引导他们阅读课文、观察图片并思考北京人为什么呈现这样的特征?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状况?并通过北京人的发掘过程,了解科学家的执著探索的精神。这样的教学活动形式使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机结合,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当然孩子们都不是雕塑家,他们捏的不形象甚至他们可以不用完成作品,或者根据教学时间的分配要求他们不完成作品,只需通过活动,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利用他们的好奇心、争胜心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完成教学目标。

学习《新中国的成立》这一课时,可以提前布置观看影视资料片《开国大典》,并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重点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这些问题,这其实就是活动的延伸,对于学生解决不到位的问题,或者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本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备课时就定位在老师讲述的知识,教师再加以点拨。这样学生有兴趣,教师也轻松。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借鉴《课程目标解读》的教学活动建议,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逐步发展学习能力,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趣、更高效。

总之,只有把《课程标准》弄清楚了、搞明白了,新课程理念才能生根、开花、结果。我常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优秀教师(教育能手)是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而不是按照教科书来备课的。《课程标准解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标》,准确把握教材,转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

我的汇报完了,感谢大家的支持,不恰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首 页 |学校简介 |文明六中 |党团园地 |师德楷模 |学生榜样 |小荷文学 |联系我们